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

广州十三行(广州市荔湾区境内历史地名)

广州十三行(广州市荔湾区境内历史地名)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广州十三行(广州市荔湾区境内历史地名)

十三行[Shísānháng] 历史地名。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沙面与文化公园的北面。清康熙二十五(1686),广州城西南江边开设洋货行,又称十三行。据谭元亨《十三行史稿》考证,“广州十三行与早先月港的‘职能’一脉相承”。作者认为,“十三行”一词缘起明代的月港:涵盖经营珠宝、棉布、瓷器、丝绸、箍(豆饼)、铸鼎、糖、丝线、鱼、纸、茶、造船等13种行业。“十三行”是专称一个行业、一种职能,即明清对外贸易特有的机制与行当,其意义超越地域名、商馆数之名、资本集团之名以及制度名,而是历史之名,是传统的延续。 十三只为特指数,不确实是十三家商行。清代已形成十三行街和街南面的洋行、商馆区。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7)—清道光二十二年(1842),粤海关成为清政府官方允许的唯一海上对西洋(即今天的欧美地区)贸易的关口。加上19世纪60 年代开始的欧洲工业革命,十三行地区因此成为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,海上贸易出现史无前例的繁荣。1840 年,新兴的资本主义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,迫使清政府在 1842 年开放海上五口通商。1856 年,英法又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,迫使清政府 1861 年签订广州沙面租约。从此,外商进驻沙面,结束了十三行地区的外贸繁华史。原十三行区域先后改为岭南文物宫、广州文化公园。2016 年,十三行博物馆在广州文化公园正式揭幕。十三行街、十三行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。

2023年1月,入选《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(第一批)》。

想要了解更多“广州十三行(广州市荔湾区境内历史地名)”的信息,请点击:广州十三行(广州市荔湾区境内历史地名)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