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

鞑靼(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名称)

鞑靼(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名称)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鞑靼(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名称)

鞑靼(Tatar或Tartar),被译作“塔坦、达达、达怛、达靼、阻卜、塔塔儿、大檀”等。广义的鞑靼是国家名称,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;狭义的鞑靼是指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部族。

鞑靼最早记载见于开元二十年(732年)《阙特勤碑》,称三十姓鞑靼(Otuz-tatar);另有九姓鞑靼(toquz-Tatar)。 唐时,鞑靼住地周围遍布多个部族,包括室韦、突厥、回鹘、铁勒、党项、吐谷浑等。 8世纪中期,鞑靼为突厥统治下的部落。突厥衰亡后,鞑靼一部分归附回鹘、黠戛斯;另一部分逐渐向蒙古高原中部、南部渗透。回鹘灭亡后,鞑靼进入大漠南北,成为蒙古高原的主体居民。辽政权建立后,鞑靼成为辽廷属部。由于岁贡沉重, 鞑靼多次反叛。鞑靼与金一直处于敌对状态,时常侵扰金朝的边界。 嘉泰二年(1202年)秋,铁木真彻底征服了鞑靼部。之后又经过多次分裂。达延汗在位时,削平各势力的反抗与叛乱,统一了鞑靼各部。 隆庆五年(1571年),鞑靼受封明朝,恢复贡奉关系。鞑靼东迁后,在1558年~1592年图们汗时代曾一度强盛。金帐汗国的鞑靼人与突厥人、保加尔人等一起改称“塔塔尔”。15世纪中叶,金帐汗国瓦解后,鞑靼分化成三部分。一部分鞑靼与俄国上层联姻,另两部分则建立了喀山汗国和克里米亚汗国。近代鞑靼人主要分布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,部分居民散居在克里米亚、西伯利亚等地,少数分布在蒙古国。中国的塔塔尔族,一部分散居在牧区,一部分集中在新疆的塔城、乌鲁木齐和伊犁。

想要了解更多“鞑靼(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名称)”的信息,请点击:鞑靼(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名称)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