腓特烈二世(普鲁士国王)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腓特烈二世(德语:Friedrich II,1712年1月24日-1786年8月17日),又译作弗里德里希二世,后世尊称其为腓特烈大帝(Frederick the Great)、是霍亨索伦王朝的第三位普鲁士国王(1740年5月31日-1786年8月17日在位),军事家、政治家、作家。
腓特烈二世年轻时曾受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影响,与其父发生冲突,1730年企图逃往英国,事败露后遭禁锢,表示屈服后才被放出。1740年登基。他奉行“强权即公理”的原则,在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中击败奥地利,几乎把整个西里西亚据为己有。在七年战争中,与英国结盟。通过1763年的《胡贝图斯堡条约》保住了西里西亚,并确定了普鲁士在中欧的强国地位,形成普奥二元制争霸的局面。1772年参加第一次瓜分波兰,使普鲁士领土得以扩大并联成一片。1778年参加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,1785年联合德意志北部和中部各邦君主,组成反奥的“诸侯同盟”,扩大了普鲁士的影响。 1786年,腓特烈二世在波茨坦无忧宫去世,享年74岁。
腓特烈二世积极投身于国家治理,厉行改革。经济上,推行重商政策,扩大对外贸易,严格征税;政治上,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;文化上,重视文化教育,加强思想控制;军事上,不断进行对外战争,扩张领土。其军事思想对后世德国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。在其铁腕统治下,普鲁士的国力迅速上升,在很短时间内便跃居欧洲强国之列,为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的统一和复兴奠定了基础。
(概述图参考资料)
想要了解更多“腓特烈二世(普鲁士国王)”的信息,请点击:腓特烈二世(普鲁士国王)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