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三彩(中国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)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唐三彩(Tang Tri-Color Glazed Ceramics ),是对汉代釉陶的发展,最早出现于唐高宗(650~683)时期,玄宗开元(713~741)时鼎盛,天宝(742~756)以后衰落。对宋三彩、辽三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。
唐三彩多以含有大量高岭土的白色黏土为原料,先在1000℃以上的窑温下烧制素坯,上釉后,在800℃左右低温下烧成。有的在釉下的胎上采用刻花、划花、贴花等技法做出鸟兽、花卉、人物等装饰。釉由含铁、铜、钴、锰等多种呈色元素的矿物配制。作为助熔剂的铅,既可降低烧成温度,又能使釉面光亮。各种着色金属氧化物熔于铅釉中,相互交融,自然流淌,形成斑驳美丽的釉色。颜色有黄、绿、白、蓝、褐等,其中蓝釉是中国最早的以钴土矿作彩料所呈现的釉色。唐三彩大都是冥器,只有小部分为生活用具,器类主要有俑、动物、模型器、建筑构件四大类,其中俑和动物是在武则天(684~704)时期才出现的。玄宗开元时期,唐三彩艺术发展到巅峰。
想要了解更多“唐三彩(中国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)”的信息,请点击:唐三彩(中国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)百科